(杂文)历史悲情中的大国崛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农耕经济的国度,在其经历了千年的蜕变、经挛、阵痛后,从远古的蒙昧洪荒,到中世的交替、战乱与空前繁荣,至现代的价值多元与缓慢崛起,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历史文化悲情。随着多极化世界的进程,北欧东扩,强权者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强势介入,海洋空间业已成为中国持续崛起的必经出路。陆地如火如荼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初具规模,而持续的长远发展必然将我们的目光引入环太平洋地区,对东海、南海地区战略高地、资源重地应该保持我们的主动权、经营权。
传统的农耕经济文明始终禁锢着我们对于现实事务的处理,仁义礼智信或许成为对外的一种常规动作,这种文化悲情逐渐失去了一种竟争力,尤其在现代的多极、丛林法则的世界发展中。现实中积极的应对危机、摆脱困局需要的不仅是民族尊严、自信的捍卫,更需要的是人心向背的合力和国民思想价值观的重新启蒙与梳理。
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中越、中菲、中印、中日、中韩)关系的利益争端,中美关系的彼此消长、中俄关系的强化深入、中朝关系的若即若离,亚太地区越来越充满了军事的焦虑感与火药味。近日持续的黄岩岛对峙、钓鱼岛纷争无一不给国民心里布满了焦躁不安,多极、多元的复杂矛盾现实拷问着现代政府的智慧、能力和一种文化的自觉、自醒。
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经济文明的转化、蜕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明代郑和下西洋友好的播下了祥和、温和的大国儒雅的种子,伴随着历史的数次的民族大融合(秦汉、唐、元、前清),农耕文明焕发出无以伦比的耀眼光芒,但随着清末的外侵和内耗,传统的农耕文明经历了阵痛和蜕变,而随着世界一战、二战的影响和现代国家发展的进程,农耕文明黯然失色,中国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潮流、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在时隔百年后的改革开放的今天,价值多元依然给民众思想注入了莫大的困惑迷离,传统的农耕经济的烙印无法使我们脱胎换骨。大国崛起的的方向何去何从?大国崛起的价值观的建树以及如何经营传统文明与创新方面无不依赖着民众的自醒、民主的发展、思想的整合,而这种蜕变无法绕开的依然是农耕经济文明的束缚与羁绊。
2012、4、30于长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杂文)德先生,在路上
- 下一篇:(杂文)伤逝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